《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優(yōu)秀5篇》由精心整編,希望在【千里共嬋娟 全詩】的寫作上帶給您相應的幫助與啟發(fā)。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 1
教學要點
1.掌握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游泳》中有關字詞的讀音和含義。
2.理解句意,概括此詞的中心。
3.理解本詞中的想象,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與聯(lián)想的能力。
4.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詞。
教學過程
1.檢查上節(jié)作業(yè)。
①背誦《沁園春·長沙》。
②朗讀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游泳》,正音。
2.導入
①此詞寫于1956年,時值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(yè)順利發(fā)展之時,武漢長江大橋正加緊施工,全面開發(fā)長江的規(guī)劃正在制定,作者看到大好的發(fā)展形勢興致很高,心情歡快,短短幾天三次暢游長江。試與1927年所作《菩薩蠻·黃鶴樓》相較,“煙雨莽蒼蒼,龜蛇鎖大江”,一個“鎖”字,寫出心情的沉重。此詞亦寫同一地點,卻是“極目楚天舒”,一個“舒”字,寫出心情開朗。這正是知人論世才能懂詞。
②此詞聯(lián)想巧妙,想象豐富,但都與題目“游泳”相關涉。因此要求同學們讀詩詞時一定要注意題目。游泳離不開水,這首詞中所描寫的游泳地點是長江,所寫的景物,所聯(lián)想到的典故神話自然都應與江水有關。
3.分析詞句理解內(nèi)容。
①“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”寫作者的行蹤。
提問:為什么不說“才留長沙步,又到武昌行”?為什么不說“才飲長沙酒,又食武昌豆”?(詩要用形象思維,不宜直說。詩又要有合乎邏輯的思路,題目是游泳,就要與“水”有關,因此“長沙水”“武昌魚”均入詩中)
講解:作者當年視察大江南北,興致很高,行跡匆匆,這由“才……又……”可知。這種樂觀開朗的心境是全詞之主調(diào)。
②“萬里長江橫渡……今日得寬余”正面描繪作者暢游長江時的感受。
提問:作者游于長江時的感受如何?從哪些詞語表現(xiàn)出來?(心胸開闊、豪邁自信)
講解:作者在繁忙的公務之余,在開闊的江面上游泳,十分歡快,十分愜意。一個“楚天舒”,的“舒”,從側(cè)面寫出心中之舒暢開朗;“得寬余”,則從正面寫出心中的舒展與自在。長江風大浪急,但卻“勝似閑庭信步”,多么從容,多么豪邁!從中透露了建國伊始,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。
③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”巧用典故以抒寫詩人之志。
提問:孔子的語錄流傳后世很多,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這句話呢?(題目既是“游泳”,必須與“水”相關才可入詩??鬃用鎸蝗ゲ粡头刀袊@,正好與眼下滔滔而去的長江之水相貼近)
講解:作者聯(lián)想到孔子面對河水而發(fā)浩嘆是十分自然的,這中間的媒介物即是“水”。但作者的用意卻又有新的內(nèi)容??鬃釉诎l(fā)感概,時間一去不返,作者在這里進一步表明,正因為時間寶貴,所以應該抓緊大好時機進行社會主義經(jīng)濟建設,不是無可奈何的嘆息,而是只爭朝夕的激勵。同時,這個典故亦為過渡到了闋做了準備。
④“風檣動……天塹變通途。”寫出長江大橋的建設,氣勢宏偉,速度驚人。
講解:這是寫正在建設中的長江大橋圖景,“動”“靜”“起”“飛”“變”一連串的富有表現(xiàn)力的詞語,不但寫出游于長江之所見,而且展現(xiàn)了祖國建設的巨大變化與建設的迅速。這正是建國伊始,整個經(jīng)濟建設大好形勢的縮影。
⑤“更立西江石壁……當驚世界殊”展望長江開發(fā)建設的美好前景,充滿自豪之情。
提問:詞中說要進一步開發(fā)改造長江之水,那是怎樣的一個規(guī)劃?有什么特點?(大壩十分堅固——石壁,將上游的水蓄積起來——截斷巫山云雨,水庫的位置很高——高峽出平湖)
講解:這是寫設想中的全面建設開發(fā)長江資源的藍圖。開發(fā)長江,利用水利資源是幾代人的夢想,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,這一夢想才有可能實現(xiàn)。作者對詞語頗有推敲,使之富有詩味兒,不說大壩而說“石壁”;不說上游流水,而說:“巫山云雨”;不說高山水庫,而說“高峽出平湖”。用語典雅合體,更富有藝術(shù)之美感。這里又有一個神話聯(lián)想——巫山神女的故事,那是因為巫山在長江上游,由武漢沿長江上溯,自然可達巫山,既到得巫山,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稱來歷。因此,詞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傳說,設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,也該會驚嘆于世間的巨大變化。可以說是自然貼切,意味深長。這首詞無疑抒發(fā)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贊美。
3.豐富而自然的聯(lián)想與想象。
①提問:詩歌的生命在于聯(lián)想和想象,沒有聯(lián)想和想象就沒有詩了。請你從學過的詩歌中舉一例,說明是怎樣進行聯(lián)想和想象的。(李白把兩鬢斑白比喻成“秋霜”;陳毅把為革命犧牲做鬼雄,想象成“此去泉臺招舊部”。
②講解:想象要自然合理,要有依據(jù),而不是胡思亂想。如《天上的街市》,由遠遠的街燈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為依據(jù),便張開想象的翅膀: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燈,那必然也有街市;既然有街市,必有珍奇的物品;既然有物品出售,那必然也會有顧客光臨;那顧客當中就會有牛郎織女,他們在天街上閑游;那顆一閃滑劃去的流星,那就是他們提著的燈籠……這樣由近及遠,由人間到天上,由現(xiàn)實到神話,依次聯(lián)想,軌跡清晰,自然合理。由此看來,毛澤東詞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游泳》中的兩處聯(lián)想,也不是隨意而為的,而是作者根據(jù)中心的需要,從“游泳”的題目出發(fā),切合了作者的詩情。因此,無論是成語典故,還是神話傳說,都自然而貼切。
4.課上練習:閱讀下面這首題為《相思》的詩,談一談它是怎樣展開聯(lián)想的?其聯(lián)想的依據(jù)是什么?
5.作業(yè):背誦兩首詞。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 2
教學目標:
1.簡單了解王維。
2.講析詩歌,清楚詩歌中的“征蓬”這個意象,能賞析頸聯(lián)。
3.背誦詩歌
教學過程:
(一)導入
陶淵明開創(chuàng)了田園詩派,影響了后來的文人墨客,特別是唐朝的幾位詩人,王維就是其中之一,今天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邊塞詩。齊讀題目《使至塞上》
(二)簡介作者
王維(701-761),字摩詰,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,官至尚書右丞。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。與孟浩然合稱“王孟”,晚年無心仕途,專誠奉佛,故后世人稱其為“詩佛”。著有《王右丞集》。
(三)1、解題:
使:出使;(王維)出使到邊塞。
2、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。
王維《使至塞上》,開元二十五年即737年,唐玄宗命王維以監(jiān)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,察訪軍情,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。這詩是出塞途中所作。
(四)詩體與朗讀
1、這是一首五言律詩,共8句,分為四聯(lián),大家回憶一下,是哪四聯(lián)呢?(首、頷、頸、尾)
板書:首頷頸尾
2、學生讀詩。個讀+集體朗讀
(五)理解詩意
1、回答王維為什么出使?(用詩句中的詞回答)——問邊
單車欲問邊——出使時隨從很少。一般作為使者出使,替皇帝慰問,隊伍浩浩蕩蕩,而王維只是“單車”,為什么呢?
王維當時的背景資料:開元二十四年(736)張九齡罷相。次年貶荊州長史。王維對張九齡被貶,感到非常沮喪。二十五年,受張九齡提拔的王維也遭牽連,奉使赴河西節(jié)度副大使崔希逸幕。
2、輕車前往,向哪里去呢?
“屬國過居延”即:“過居延屬國”,居延: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,遠在西關邊塞。大意:途中經(jīng)過屬國居延。
作者由首聯(lián)敘事轉(zhuǎn)入抒情
3、說說“征蓬出漢塞,歸燕入胡天。”二句的含義,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?
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,根離大地,隨風飄卷,詩人去國離鄉(xiāng),感情總是復雜萬端的,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、有國難投的情勢,還是像本詩中聽寫乃是因為負有使命。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,本已心境不佳,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,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、氣派。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在那年四月被貶為荊州長史。估計詩人王維也相應愛到了牽連。“征蓬”于詩人,是正襯;而“歸雁”于詩人則是反襯。在一派春光中,雁北歸舊巢育雛,是得其所;而詩人迎著漠漠風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,景況迥然不同。自己過了居延這個地方,就像“征蓬”一樣,飛出了漢家的邊塞,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天空。詩人以“蓬”、“雁”自比,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,暗寫自己內(nèi)心的激憤和抑郁。與首句的“單車”相應。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。
教師小結(jié):
前四句敘述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歷程。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象?是怎么描寫的?
4、賞析“大漠孤煙直,長河落日圓”二句。
明確:這兩句是全詩的名句。兩句主要寫景,寫到了哪些景物呢?(大漠、孤煙、長河、落日)。
這一聯(lián)由兩個畫面組成。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。置身大漠,展現(xiàn)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景象:黃沙莽莽,無邊無際。昂首看天,天空沒有一絲云影。只有一縷孤煙在升騰。這煙是什么煙呢?是有人家在生活嗎?
那是烽煙,烽煙是報警時點的煙火,這說明詩人此行快要到達目的地了。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,“孤煙直”,突出了邊塞氣氛。從畫面構(gòu)圖的角度說。在碧天黃沙之間,添上一柱白煙,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,自是點睛之筆。
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。這是一個特寫鏡頭。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,俯瞰婉蜒的河道。時當傍晚,落日低垂河面。詩人只用一個“圓”字,即準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。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,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,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,從而使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偉奇麗。
教師:五、六兩句寫景,境界闊大,氣象雄渾。蘇軾評價說“味摩詰之詩,詩中有畫;觀摩詰之畫,畫中有詩?!?/p>
教師:作者到達邊塞看到怎么樣的景象?敘述了邊塞將士怎樣的生活?
5、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:“蕭關理候騎,都護在燕然”意思是,到了邊塞,卻沒有遇到將官,偵察兵告訴使臣:首將正在燕然前線。
明確:奇麗壯闊、緊張的戰(zhàn)斗生活。
教師:詩了到達目的地以后,從兵士那里得知都護正在邊防前線準備戰(zhàn)事,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邊關將士的敬慕之情。
(六)小結(jié)
主題: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,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,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,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郁。孤寂的思想感情。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 3
學習目標
1了解蘇軾的有關常識;
2整體把握文意,理解重點詞句含義;
3探尋人生哲理學習超然豁達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;
4熟讀成誦。
學習重點:
①學習目標4
②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睛圓缺,此事古難全所蘊含的人生哲理
學習難點:
詞的意境及思想感情
學法引導:
了解背景→想象意境→感悟思想→深情誦讀→探尋哲理
學習過程
自主學習
一、收集信息:蘇軾重要經(jīng)歷、寫作背景。
宮闕(que)綺戶(qi)朱閣(ge)______嬋娟(chan)瓊樓(qiong)不勝寒(sheng)
我欲/乘風歸去,又恐/瓊樓玉宇,高處/不勝寒
人/有/悲歡離合,月/有/陰晴圓缺,此事/古難全
三、總結(jié)閱讀效果,在此基礎上品讀文章(揣摩語句、想象意境體、會作者的心情)。
有感情誦讀兩遍,然后在組內(nèi)展示比讀,評出朗讀最有韻味,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學在全班展示。
四、心靈體驗—轉(zhuǎn)變角色、走進情境、感悟思想:以蘇軾的身份,用第一人稱敘述此情此景交流讀書心得:
展示交流
一、播放《春江花月夜》曲,學生展示讀:①學生單人配樂朗讀,學生點評,教師點撥(語速,語調(diào),重音)。
二、由背景介紹到文章解析:
1、以蘇軾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
2、解釋重點詞義:
達旦把酒不勝何似何事嬋娟
3、概括詞主要內(nèi)容,從詞句中探尋作者思想感情。
4、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”所揭示的人生哲理。
5、背誦此篇
三、在大自然的景物里,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,它易激發(fā)人的藝術(shù)聯(lián)想。一鉤新月,會讓人聯(lián)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;一輪滿月,會讓人聯(lián)想到圓滿的生活;月光皎潔,又會讓人聯(lián)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。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類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。當你在一個恬靜的夜晚,仰望明月,你會聯(lián)想到什么呢?請你放飛思維、以“月亮”為話題進行作品展示:
①借月抒懷的詩篇
②借月抒懷的歌曲
③畫一幅畫,體現(xiàn)一種意境
④說一段優(yōu)美有哲理的話體現(xiàn)一種思想
四、學習心得: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 4
教學目標:
知識能力目標:
1.了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。
2.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(nèi)容,體會詩人思想感情。
3.背誦這首詩。
過程與方法目標:
1.配樂范讀、打拍朗誦、足踏朗誦,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(jié)奏、韻律,感受其聲韻美。
2.利用“主題”來建構(gòu)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、區(qū)分與整合。
3.古詩四步教學法:知詩-誦詩-析詩-品詩。引導學生知內(nèi)容、想意境、悟情感、品特色,最終背誦。
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目標:
通過再現(xiàn)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,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,提高學生學習興趣,并以次激發(fā)學生的想象進行創(chuàng)造,溝通課內(nèi)外,提高語文素養(yǎng),培養(yǎng)審美情趣,培養(yǎng)熱愛中華民族優(yōu)秀文化的思想感情。
教學重點:
領會詩意,體會詩意,并積累名句。
重點突破:多形式反復誦讀,情景教學,名句賞析。
教學難點:
借助想象,感悟意境,深刻體味作品所蘊涵的情思,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。
難點突破: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、名句賞析、討論合作,幫助學生了解情感,引起共鳴。
教學方法:
1.誦讀法
2.情景教學法
3.討論點撥法
4.古詩四步教學法
學習方法:
1.朗讀理解
2.小組合作
3.發(fā)揮想象
教學用具:
《春江花月夜》磁帶、多媒體、《明月幾時有》歌曲磁帶、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書法作品
教學過程:
一。導入新課:(引詞)
在大自然的景物里,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,它易激發(fā)人的藝術(shù)聯(lián)想,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,一輪滿月,會讓人聯(lián)想到美好的生活,在月亮身上,文人們寄托了很多憧憬、很多情感,同學們能調(diào)動積累,說一說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?(學生回答)那么蘇軾仰望明月,他會聯(lián)想到什么呢?
二。初步感知:教師播放《明月幾時有》歌曲,多媒體配以優(yōu)美畫面
三。指導學生朗讀:(誦詞)
(1)教師范讀全詞(配以《春江花月夜》),學生聽讀,初步感知詩意
提示重點字讀音(多媒體出字)
闕(que)瓊(qing)綺(qi)勝(sheng)
(2)手打拍朗讀、足踏朗讀,(教師示范朗讀、學生跟讀)
要求:充分體會作品的節(jié)奏、韻律,感受其聲韻美
(3)抽生讀,配樂。
要求:字正腔圓,正確斷句
(4)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
要求:抑揚頓挫,略帶感情
四。整體把握詩意(析詞)
(1)學生借助注釋,理解詩意
教師提供背景,學生參考助讀資料
(2)教師設計相關問題,知道學生解讀詩意
a.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么?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
b.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向往?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(xiàn)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?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?體會作者感情起伏
c.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(lián)想到什么?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?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(zhuǎn),聊以寬慰,富有哲理?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(xiàn)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?
d.上下闕的聯(lián)系何在?
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,教師根據(jù)學生回答,板書并作補充講解
我欲何似
上闕:飲酒問月――幻想上天――――——熱愛人間身世之感
又恐
無眠但愿
下闕:月圓人離――難眠懷弟――――——美好祝愿思弟之情
難全
五。品詩
(1.)學生發(fā)揮想象,描繪意境
教師利用音樂烘托,多媒體畫面激發(fā)興趣,散文描述來激發(fā)學生想象,并帶領學生進入意境
(2.)(學生活動)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,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,師生互相補充完整
(3.)問: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(xiàn)在那些詞句上?
(學生活動)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
六??偨Y(jié):
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,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(xiàn)的。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,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,而不是枯燥的說教。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,情與理的矛盾,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,不脫離現(xiàn)實,無悲觀消極情緒,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。怪不得人們說:“中秋詞自蘇東坡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一出,余詞盡廢”。
七。齊誦本詞
要求:沉浸詞中,飽含感情,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,讀出全詩高潮。
八。布置作業(yè):
美好的詩詞意境總能引發(fā)人們無窮的創(chuàng)造。試發(fā)揮想象力,根據(jù)這首詞的內(nèi)容畫一幅簡筆畫或編一段舞蹈或創(chuàng)造一幅書法作品或制作電腦動畫。
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教學設計 5
教學重點:
一:背誦這首詞。
二:聯(lián)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。
教學難點 :
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(xiàn)。
教學過程 :
一、導入 新課 。
1、導語 :
古往今來,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,如張若虛的《春江花月夜》、李白的《床前明月光》等。同樣的,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,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(diào)。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:清朝詞評家胡仔在《菬溪漁隱叢話集》里曾道:"中秋詞自東坡《水調(diào)歌頭》一出,余詞盡廢"。
2、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:
——主要是讓學生看,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。
二、預習檢查。
1、 給紅色的字注音。
宮闕(que4) 玉宇(yu3 )
朱閣(ge2) 綺戶(qi3 )
無眠(mian2) 嬋娟(chan2juan1)
2、范讀(點擊答案)。
3、學生齊讀。
三、朗讀訓練。
下面讓我們進入“朗讀訓練”部分,通過聽、看朗讀,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(yōu)美之處。
1、播放“配樂朗讀”一遍。
2、學生齊讀。
四、詩詞賞析。
(一) 根據(jù)注解,疏通文句。
請大家看屏幕,并對照課本的注解,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。
1、歸去:回到天上去。
2、瓊樓玉宇:美玉做成的樓宇,這是想象的仙宮。
3、弄清影: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。
4、轉(zhuǎn)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:月兒轉(zhuǎn)過朱紅色的閣子,低低地掛在雕花的 窗戶上,照著不能安眠的人(指作者)。
5、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:(月兒)不該(對人們)有什么怨恨吧, 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?何事,為什么。
6、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: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,雖然相隔千里,也能共 享這美好的月光。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。嬋娟,即嫦娥,這里指月光。
(二)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?兩者的聯(lián)系何在?
提示:中國古代的詩詞,大都先寫景,后抒情,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。
1、上闋主要寫什么?寫了什么景?
明確:上片望月,既懷逸興。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,起得奇逸。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,因而起“乘風歸去”之想。但天上、人間,幻想、現(xiàn)實,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。相比之下,他還是立足現(xiàn)實,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。月下起舞,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。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,一片光明。
板書:上闋----望月(寫景)
2、下闋呢? 抒發(fā)了什么感情?
明確:下片懷人。人生并非沒有憾事,悲歡離合即為其一。蘇軾兄弟情誼甚篤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。但蘇軾認為,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,兩者都是自然常理,無須傷感。終于以理遣情,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,“離別”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。人生不求長聚,兩心相照,明月與共,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。
板書:下闋----懷人(抒情)
3、上、下兩者的聯(lián)系何在?
明確:這首詞上片寫景,執(zhí)著人生,下片抒情,善處人生,上下片內(nèi)容有景有情,情景交融,表現(xiàn)了蘇軾熱愛生活、情懷曠達的一面。詞中境界高潔,說理通達,情味深厚,并出以瀟灑之筆,一片神行, 不假雕琢, 卷舒自如,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。
板書: 借景抒情、情景交融。
(三)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(xiàn)在哪些詞句上?
明確: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(四) 哪些地方用到了聯(lián)想和想象?
板書:聯(lián)想:明月(月圓)——> 團圓(人圓)
想象:明月——> 宮闕 ——> 瓊樓玉宇
明確:聯(lián)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(jié)課的重點之一,下面,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。
五、能力訓練。
1、在這首詞里面,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(lián)想和想象的手法,在討論之前,先了解何為聯(lián)想和想象。
(1)講解“聯(lián)想”的定義。
(2)放映“明星”和“街燈”圖。
提問: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《天上的街市》這首詩歌,詩人郭沫若從“街燈”聯(lián)想到“明星”,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?
明確:明亮 。
(3)講解“想象”的定義。
(4)放映"天河現(xiàn)水牛”和”牛郎織女”圖。
提問:人們由“天河現(xiàn)水牛”圖藝術(shù)地創(chuàng)造出“牛郎織女”圖以及由此聯(lián)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,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(xiàn)的?它有什么樣的特點?
明確:通過想象來實現(xiàn)。它的特點是:由此及彼。
2、現(xiàn)在,老師已經(jīng)把要重點掌握的內(nèi)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,同學們互相討論,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。
—— 放映思考題。
(1)看了圖一,你聯(lián)想到什么?(學生自由回答)
明確:珍珠、瑪瑙、魚目、地球、圓月、各種球類等等。
(2)看圖二,發(fā)揮你的想象力。(學生自由回答)
明確:猴子撈月亮、孫悟空——唐僧師徒西天取經(jīng)、天空——我們的“神舟五號”飛船在遨游太空、宇宙——神秘的外星人等等。
(3)總結(jié):想象力是人類創(chuàng)造發(fā)明的源泉,近幾年來,高考作文都呈現(xiàn)出這樣一個趨向:要求學生發(fā)揮想象力,寫自己之所想。如:1999年的《假如記憶可以移植》和2000年的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》,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。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,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。
六、音樂欣賞 。
聯(lián)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(jié)課的重點之一,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,讓我們通過“音樂欣賞“來加強記憶。
(1)播放鄧麗君的MTV“但愿人長久”。
(2)第二次播放,讓學生輕聲跟唱。(提醒:歌詞的“何事長向別時圓“有別于課本的“何事偏向別時圓”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。)
七、歸納小結(jié) 。(板書)
上闋----望月(寫景)
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。
下闋----懷人(抒情)
聯(lián)想:明月(月圓)——> 團圓(人圓)
想象:明月 ——> 宮闕 ——> 瓊樓玉宇
主題: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。
八、作業(yè) 布置 。
(一) 背誦這首詞。
(二) 小作文:根據(jù)下文的開頭,發(fā)揮聯(lián)想和想象,續(xù)寫文章。
“中秋的夜晚,涼風習習,我坐在陽臺上,望著明亮的月亮,心緒萬千……”